0%

webpack使用小记

如果前两年大家还在讨论grunt和gulp等构建工具的话,现在无疑是webapck的时代。严格来讲,webpack其实和grunt/gulp根本不是一种东西,它不是一个构建工具,而是module bundler。简单来说,webpack将JS、CSS、HTML(包含各种预处理器)以及图片等等都视为“资源”,每个资源文件都是一个module文件,而module文件之间存在依赖,webpack就是根据module文件间的依赖将所有module打包(bundle)起来。而回忆我们用grunt/gulp构建项目时,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也无非是将JS、CSS、HTML编译合并压缩等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用webpack和grunt/gulp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webpack好就好在使用loader的概念让配置更加容易,再也不用和一堆文件路径打交道了。这篇文章就讲一下自己在使用webpack时的一些实践。

使用npm管理所有依赖

说到前端的依赖管理,可能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印象还是bower,其实bower更像是一个依赖下载工具,你还是需要手动将这些下载好的文件用script标签引用到页面中去(尽管有wiredep帮我们自动化),所以它其实并不能真正的做到“依赖管理”。另外,bower据说已经要停止开发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前端项目都开始支持npm,支持使用node的CommonJS机制来发行它们的前端库。这样在前端项目的package.json中不仅需要devDependencies,长期受冷落的dependencies也要用起来了。前者用来声明一些build过程中需要用的到一些构建工具,而后者用来声明开发使用到的前端库。webpack虽然支持多种包管理机制,但CommonJS应该还是最推荐的吧。用npm将要使用的库安装好后,直接在js文件中require即可。当然,使用ES6的话(需配合Babel),import它也是支持的哦。这样一来,第三方库的管理,项目中文件间的依赖管理再也不是问题了,可以像写node以及其他后端语言那样畅快的引用来引用去了。

说到依赖管理,还有个问题不得不提。package.json文件中采用node的SemVer来管理版本号,默认的^符号会匹配最新的minor版本。简单的说,你安装的时候可能是^1.4.3,但是一旦1.5.0发布,你运行npm install就会装1.5.0,也就是说它只会保留第一个数字。所以有需要的话可以把^改为~,它的限制更严格一些,~1.4.3最多只会安装到1.4.9,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升级带来的兼容性问题。有人会想,有没有类似python的pip freeze功能把依赖锁死在指定的版本上呢?当然!试试npm shrinkwrap吧,它会将当前安装在node_modules下的依赖版本写死在生成的node-shrinkwrap.json文件中,将这个文件加到git里,别人使用npm install安装依赖包时就可以保证装到和你一模一样的版本了。

善用yargs,避免多个配置文件

很多github上的webpack starter项目都提供了多个webpack.config.js:如webpack.prod.config.jswebpack.dev.config.js,目的就是为了适配不同的环境。其实开发和发布的配置大部分是相同的,所以里面会有很多重复的配置。还有的项目看到了这一点,来了一个webpack.make.config.js提供默认的大部分配置,然后在其他的配置文件里require这个文件,做相应的更改。反正都是提供多个webpack配置文件,然后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有必要这么复杂吗?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反复提到一个概念,虽然xxx.config.js是配置文件,但是里面可以包含任何的node逻辑,所以为什么不试试只维护一个配置文件,针对不同的环境传不同的参数呢?像下面这样:

1
2
3
4
"scripts": {
"start": "webpack-dev-server --mock",
"build": "rm -rf ./build && webpack --progress --mock --prod"
}

默认会查找名为webpack.config.js的配置文件,然后在这个文件中我们去处理自定义的参数即可。这里又要安利yargs了,一个非常便捷的命令行参数处理工具。具体可以参考前面文章的讲解和它的文档,这里不再赘述。

常用插件

webpack的配置可以说就是moduleplugins的配置,module里主要就是配置各种loaders,没啥可说的,你要require什么类型的文件就去搜相应的loader就好,这一节主要说后面的这个:plugins的配置。webpack支持非常多的插件,详见插件列表,下面就讲一些常用的场景会用到的插件。

将jQuery全局暴露

虽然很多人已经不提倡再使用jQuery,但很多第三方的库依然依赖jQuery,如果我们要使用这些第三方的库,那么我们还是没法摆脱jQuery。那么正常情况下我们只要保证jQuery的script标签在第三方库前面即可,因为jQuery中会暴露)使用。但使用了webpack后情况就稍显复杂了,作为module bundler,默认是不会有任何module暴露给全局的。这样,如果第三方库的代码中出现则会直接报错。要达到类似的效果,则需要使用webpack内置的ProvidePlugin插件,配置很简单,只需要:

1
2
3
4
5
new webpack.ProvidePlugin({
$: "jquery",
jQuery: "jquery",
"window.jQuery": "jquery"
})

这样,当webpack碰到require的第三方库中出现全局的$jQeurywindow.jQuery时,就会使用node_module下jquery包export出来的东西了。

给JS定义全局flag

在JS代码中我们常常需要一些静态的flag来标识是开发环境还是生产环境,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开发环境你的log可能是直接console里打出来就好,而生产环境中就需要将log上传到统一的地方方便查询。也就是说,有些代码可能只是为了生产环境而存在的,而有些代码只为开发环境存在。我在为生产环境编译打包的时候就需要移除这些没用的代码,移除的操作UglifyJS可以胜任,但前提是它只移除类似if (false) {...}的代码片段,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定义全局的布尔flag,在build的时候传入不同的参数来控制它是true还是false。这时就需要使用webpack内置的DefinePlugin插件了:

1
2
3
4
5
// args = require('yargs').argv;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__PROD__: args.prod,
__MOCK__: args.mock
}),

上面我们同样使用了yargs,这样在build时传入--prod,则变量__PROD__即为true,传入--mock__MOCK__为true。在JS代码中就可以使用类似的判断if (__PROD__) {...}了。

第三方库输出单独的JS

一般我们为生产环境打包JS时,不管源文件有多少个,一般都是输出两个最终文件:app.jsvendor.js(LazyLoad的情况另说),前者是我们自己编写的代码合并压缩而成,后者是我们使用的第三方库合并压缩后的结果。使用webpack实现这个需要也很简单,使用webpack内置的CommonsChunkPlugin即可,我们要做的就是两步:

  • 在entry中定义app和vendor这两个模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entry: {
app: [
'source/app/index.js'
],
vendor: [
'angular',
'angular-ui-router',
'angular-animate'
// ...
]
}
  • 在plugins里使用该插件:
1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vendor', isProd ? 'vendor.[hash].js' : 'vendor.js')

这样,所有模块中只要有require到vendor数组中定义的这些第三方模块,那么这些第三方模块都会被统一提取出来,放入vendor.js中去。在插件的配置中我们还进行了判断,如果是生产环境则给最终生成的文件名加hash。

将CSS由style内嵌变成独立.css文件

在处理CSS时webpack需要两个不同的loader:css-loaderstyle-loader,前者负责将CSS文件变成文本返回,并处理其中的url()和@import(),而后者将CSS以style标签的形式插入到页面中去。一般使用的时候这么写:

1
2
3
4
{
test: /\.styl$/,
loader: 'style!css?sourceMap!autoprefixer!stylus'
}

上面的loader配置中,我们处理所有的styl文件(stylus),先用stylus-loader将stylus变成CSS,然后使用autoprefixer-loader添加各种浏览器兼容性前缀,最后使用css-loader和style-loader。但这样的问题就是所有CSS文件都是直接以style标签的形式插入页面,不利于缓存,我们还是更习惯build之后能够输出单独的.css文件。这时就需要webpack的extract-text-webpack-plugin插件了,注意它不是内置的,需要额外安装。它的使用也很简单,分两步:

  • 在loaders定义中指定:
1
2
3
4
{
test: /\.styl$/,
loader: ExtractTextPlugin.extract('style', 'css?sourceMap!autoprefixer!stylus')
}
  • 在plugins中使用插件:
1
2
3
var ExtractTextPlugin = require("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 ...
new ExtractTextPlugin(isProd ? '[name].[hash].css' : '[name].css')

同样,这里我们在生产环境使用了hash命名。

copy指定文件到指定路径

按理说用了webpack后所有的模块都通过require来管理了,用不着这样针对某个文件的copy了。这确实是一个不太常见的场景,比如说使用ES6的项目中,即便使用了Babel,但它并不会翻译类似Symbol这样的关键字,造成IE的兼容性问题:IE里会直接报“Symbol not defined”错误。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页面中引入Babel里自带的shim文件了,babel-core中有一个browser-polyfill.min.js文件,是浏览器直接可以include的文件,并不需要使用webpack把它包一层。所以我们要做的其实是build的时候将这个文件copy到指定的目录,然后在index.html中包含这个文件即可。这个时候就需要copy-webpack-plugin这个插件了,配置起来也是非常的简单:

1
2
3
4
5
var CopyWebpackPlugin = require('copy-webpack-plugin');
// ...
new CopyWebpackPlugin([
{ from: 'node_modules/babel-core/browser-polyfill.min.js', to: 'polyfill.js'}
])

这样文件就会被复制到webpack的output.path配置的路径下了。

定义入口HTML文件

单页应用还是需要一个入口的index.html文件的,这个文件的功能就是include所有的JS、CSS文件,然后body里指定一个ng-view或ui-view即可。这么机械化有规律的动作当然有插件来帮我们做了,那就是html-webpack-plugin。最简单的配置就是直接在plugins直接定义:

1
2
3
var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 ...
new HtmlWebpackPlugin()

默认的配置会生成一个结构非常简单的index.html文件,HTML的title是“Webpack App”,然后entry中定义的bundle生成的JS会以script标签包在body里,CSS会以link标签包在head里。显然,默认的模板是没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需要给插件传入参数进行配置:

  • title和filename:控制生成页面的title和文件名。
  • inject:控制JS插入的位置,body或者head。
  • favicon:可以指定一个favicon.ico文件路径,作为网站的图标。
  • chunks和excludeChunks:一个数组,包含你需要引入或排除的bundle的名字(定义在entry中)。
  • template:自定义模板。

这里我们重点来说一说template这个配置,因为Angular的场景是在body里需要一个ui-view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自定义模板。template不仅支持直接传入HTML文件的路径,也支持各种模板语言,来看看这个定义:

1
2
3
4
5
6
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jade!./source/app/index.jade',
chunks: ['app', 'vendor'],
favicon: 'favicon.ico',
appName: appName
}),

在template中我们指定了jade模板文件,然后配上jade-loader。这里注意的是,如果你想向jade文件中传参数,类似jade?foo=bar!xxx.jade,貌似是不支持的。那怎么实现这个需求呢?比如我想让build的时候动态决定index.html中的ng-app名字,怎么办呢?上面的appName: appName就是答案。在传给插件的配置中,除了它自身支持的配置,我们可以传入任意名称的键值对,然后在jade文件中可以这样访问到:

1
html(lang="en", ng-app= htmlWebpackPlugin.options.appName)

除了htmlWebpackPlugin变量外,在自定义模板中,还可以访问webpackwebpackConfig,前者可以获取webpack的stats,如webpack.hash获取本次webpack编译得到的hash码,后者可以获取webpack的所有配置。这两个变量在一些场景下也是非常有用的。最后还是一点要说,html-webpack-plugin支持生成多个HTML文件,只要在plugins中定义多个new htmlWebpackPlugin({...})即可。

-p参数的坑

-p参数是官方推荐的Production shortcut,意思就是为生产环境build时请使用webpack -p,那么-p指什么?文档里说了,代表--optimize-minimize--optimize-occurence-order这两个命令行参数。先来说说第二个,在文档里解释了,webpack会把所有的chunk当做资源进行编号,这个插件可以保证出现次数多的资源编号小一些,短一点,这样有助于减小最终的文件大小。再来看看第一个--optimize-minimize,在webpack的插件列表文档中没有找到。没关系,我们直接搜源码,可以发现,在webpack/bin/convert-argv.js(1.12.14版本)中有这么一段代码:

1
2
3
4
5
ifBooleanArg("optimize-minimize", function() {
ensureArray(options, "plugins");
var UglifyJsPlugin = require("../lib/optimize/UglifyJsPlugin");
options.plugins.push(new UglifyJsPlugin());
});

也就是说,这个参数实际上会加载UglifyJsPlugin这个插件,而且是无参(默认参数)加载的。这里坑就来了!如果你的ES6代码中出现类似这样的定义:

1
2
3
4
5
6
7
import MockData from './e2e.data';
angular.module('appTest', [])
.service(MockData.name, MockData)

// e2e.data.js
class MockData {...}
export default MockData;

也就是说,使用module的.name属性来决定一个service的名字,然后在别的地方使用依赖注入来引入这个service的话,这个时候一旦你使用-p参数,程序就会报错:找不到provider,MockDataProvider <- MockData。因为在e2e.data.js文件中你export的class虽然叫MockData,但这个名字会被UglifyJsPlugin改掉。这是因为这个插件有一个mangle选项,会对所有函数名变量名进行混淆,在压缩的同时保证安全。这倒没什么,坑就坑在,webpack自己的文档中告诉大家这个mangle的option默认是flase的,也就是说不会混淆。但在UglifyJsPlugin插件的源码里明明写着if(options.mangle !== false) {...},除非你传入一个flase,默认确实是会混淆的。你说这误导不误导,我在Github上提了个issue:webpack/docs #49,虽然官方没管,但最新的文档中貌似已经修复了这个错误。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使用-p参数!想要什么自己定义就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if (isProd) {
plugins.push(
new webpack.NoErrorsPlugin(),
new webpack.optimize.DedupePlugin(),
new webpack.optimize.UglifyJsPlugin({
compress: {
warnings: false
},
mangle: false
}),
new webpack.optimize.OccurenceOrderPlugin()
);
}

有了上面的定义,在build的时候只要使用webpack --prod就好。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如果你使用了-p,即便你额外定义了一个自己的mangle=false的UglifyJsPlugin插件在webpack配置里,也是不起作用的。所以,还是那句话,不要使用-p参数。

轻松实现LazyLoad

使用webpack的Code Splitting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LazyLoad。对于大型的应用来说,一次性将所有文件全部下载进浏览器显得很不划算,因为有些功能可能不太常用,不需要一开始就加载。Code Splitting功能可以在代码中定义“分割点”,即代码执行到这些点时才会去加载所需的模块,这样就实现了按需加载的LazyLoad。下面就以Angular和ui-router为例来看看具体怎么LazyLoad。假设我们的网站有4个大页面(每个页面里可能有很多子页面),我们希望路由到某个页面时再去加载这个页面所需要的模块。要实现这个LazyLoad,我们要明确两点:

  1. “分割点”设在哪?
  2. 一个页面需要的模块包括HTML、CSS、JS,具体怎么去加载这三种类型?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由于我们的想法是在路由到某个页面时再去加载所需模块,所以很自然的,我们会想把“分割点”放在路由的定义中。放在路由中还可以帮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因为路由中通常需要定义路由到这个页面时的template和controller,这恰恰是我们上面提到的HTML和JS部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怎么操作吧。

通过templateProvider动态加载模板

我们可以在定义路由的时候在template中去动态加载所需的模板,但是template参数是个string,显然不满足我们的要求(templateUrl显然也不适合我们的场景)。这里就需要ui-router的templateProvider参数了,它的值可以是一个函数,然后在这个函数中支持返回一个promise,由这个promise最终来返回HTML字符串。来看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stateProvider.state('root.layout.phone', {
views: {
url: '/phone',
'main@root': {
templateProvider: ['$q', ($q) => {
return $q((resolve) => {
require.ensure([], () => {
resolve(require('./phone.jade'));
}, 'phone');
});
}],
controller: 'PhoneController as vm'
}
}
});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想要在访问/phone这个路由时再去加载phone.jade这个template。来看看templateProvider的配置,首先它的函数返回一个promise(第6行),这个promise我们直接使用$q的构造函数,这个构造函数接受两个参数:resolvereject,分别用来resolve和reject这个promise。然后在这个promise中我们要resolve的就是phone.jade这个template的字符串内容,使用jade-loader配置后,require('./phone.jade')返回的就是jade编译后的HTML字符串了(第8行)。那么什么时候去resolve呢?这里我们重点来看看第7行:webpack的require.ensure函数,我们就是使用这个函数来实现“Code Splitting”的,它有三个参数:

  1. 依赖的模块数组:模块名组成的数组,webpack会先加载这些模块再执行后面的回调函数。
  2. 回调函数:在模块数组加载完以后才会执行这个。
  3. chunk的名字:从这个“分割点”分割出去的模块会放入额外的模块,这个参数指定模块的名字。这个参数主要用于存在多个require.ensure的情况,我们可以将多个“分割点”分割出去的代码放入同一个模块。

为什么我们在第7行使用一个空数组呢?其实我们可以写require.ensure(['./phone.jade'], () => {resolve(require('./phone.jade'));}, 'phone'),但因为我们在回调里立马又require了这个jade,所以外面不写是无所谓的。

使用resolve来动态加载所需JS

说完了templateProvider,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controller参数,controller参数与平常的写法并没有什么区别(第12行),因为没有一个叫controllerProvider的参数来让我们做类似的事情。那controller的JS模块在哪里动态加载呢?别忘了我们有resolve啊,每个路由定义都可以有一个resolve,只有这个resolve的promise被resolve了(有点绕了。。。)才会真正进入到那个路由中去,所以这正是我们加载controller和phone模块依赖的其它模块的好时机。来看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resolve: {
loadModule: ['$q', '$ocLazyLoad', ($q, $ocLazyLoad) => {
return $q((resolve) => {
require.ensure([], () => {
$ocLazyLoad.load({name: require('./index').name});
resolve();
}, 'phone');
});
}]
}

我们为这个resolve取名loadModule,因为它的作用就是加载phone模块自身的所有JS文件以及它所依赖的其它模块,并不需要我们真正的去return什么,所以第6行我们直接resolve了空值。另外注意第7行我们同样使用了phone作为chunk名,这保证了这个“分割点”分割出去的代码和上面分割出去的template是在一起的。那么JS依赖具体是怎么加载进来的呢?全靠第5行的./index.js文件了,来看看看这个./index.js的定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mport angular from 'angular';

import PhoneController from './phone.controller';
import PhoneAddController from './add/phone-add.controller';
import PhoneDetailController from './detail/phone-detail.controller';
import PhoneService from './phone.service';

import phoneForm from '../../components/phone-form';
import phoneTable from '../../components/phone-table';

export default angular.module('app.pages.phone', [
phoneForm.name,
phoneTable.name
])
.controller(PhoneController.name, PhoneController)
.controller(PhoneAddController.name, PhoneAddController)
.controller(PhoneDetailController.name, PhoneDetailController)
.service('PhoneAPI', PhoneService);

可以看到,这个文件除了将phone模块自身的一些controller/service引入进来,还引入了它所依赖的component模块:phoneForm和phoneTable,所以只要require了它就可以保证phone的所有依赖都引进来了。最后,你肯定奇怪第5行的写法了,这里为什么需要$ocLazyLoad呢?ocLazyLoad是一个适用于Angular的Lazyload的库,其实我们只用它就可以实现Angular的LazyLoad,但这里我们用它的作用并不是动态加载文件,而是使webpack动态加载进来的文件中的Angular的module名app.pages.phone生效。因为Angular是不允许动态去声明一个module的,我们需要使用这种方法来使动态加载进来的文件中包含的Angular的module生效。

讲完了HTML和JS,那CSS怎么办呢?其实有了css-loader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放在JS中或HTML中通过require(xxx.css)加载进来,因为通常CSS是与某个页面或某个模块绑定的(公用的样式除外),所以放在某个HTML中或某个JS模块中来require它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样一来,phoen模块依赖的所有HTML、JS、CSS都动态加载进来了,在真正build的时候,会生成一个名为phone.js的文件(可以使用webpack的output.chunkFilename来配置生成的chunk文件的名称规则)来包含这些东西,而这个文件只有你第一次访问/phone的时候才会动态加载进来,这一点可以访问http://pinkyjie.com/angular1-webpack-starter/#/ 并打开console来验证。

style-loader的坑

这样设置了以后,所有动态加载的HTML、CSS和JS都会放在最终生成的phone.js中,也就是说,webpack目前是不支持为chunk生成单独
的CSS文件的,我提了个issue:webpack/webpack #1758,但目前还没回应。这会产生什么问题呢?如果你要动态加载的CSS中含有图片路径,比如:

1
background url("../../components/_layout/logo.png") top center no-repeat

那么最终得到的CSS中路径虽然是正确的:url(/assets/images/logo.46e065707257b2930a699c7cdacd7e86.png) top center no-repeat(具体路径与你的file-loader配置有关),但Chrome会将这个路径解析为:chrome-devtools://devtools/bundled/assets/images/logo.46e065707257b2930a699c7cdacd7e86.png,因为CSS文件是以动态bundle的形式加载进来的,所以图片资源的相对路径是以bundle为准的,这将导致图片无法正常的显示。已经有人在style-loader的项目里提了bug:webpack/style-loader #93,但目前style-loader还没有修复。好消息是Vue的作者fork了一份style-loader并修复了这个问题,所以暂时大家可以使用vue-style-loader代替style-loader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完整的实现可以看我Github上的angular1-webpack-starter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