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用 TravisCI 来做持续集成

持续集成的好处自不用说,一个是省了手动 build 部署的繁琐,二是每一个提交都有自动跑测试保证质量。平时在公司 Jenkins 用的比较多,开源世界里同样也有能和 Jenkins 比肩的好工具:TravisCI。TravisCI 可以和 Github 无缝集成,每次 push 都可以触发相应的操作,跑测试、自动部署都不在话下。这篇文章就记录一下我在angular1-webpack-starter项目上使用 TravisCI 的经验,最终实现的效果就是:提交一个 commit 后,自动跑单元测试,然后 build 项目,然后将测试覆盖率报告和站点部署到 Github Pages 上去,最后跑 E2E 测试。

基本配置

TravisCI 的上手非常简单,只需三步:

  1. 用 Github 账号登录 TravisCI,你的所有 Repo 都会列出来,选择激活你想要 build 的 Repo。
  2. 在 Github 的 Repo 里添加.travis.yml配置文件。
  3. Push 代码到 Github,触发自动 build。

这里要说的就是.travis.yml这个配置文件了(有人可能要吐槽了:哦 NO,又一个配置文件,前端的配置文件实在太多了!没办法啊!(*@ο@*)),.travis.yml的基本格式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ranches:
only:
- master
language: node_js
node_js:
- stable
script:
- xxx
after_success:
- xxx
env:
global:
- xxx: xxx

基本上不需要解释就可以明白大致的意思,来自 Python 家族的 yml 格式可以说是配置文件中格式最简单,最易读的了。

  • branches:指定要 build 的是哪个分支,支持 build 多个分支。
  • language:指定使用的语言,前端项目的 build 过程基本都是 node 啦。
  • node_js:指定要使用的 node 版本,可以同时指定多个版本,触发多个 build。
  • script:系统自动运行完npm install后会执行这里指定的命令,简单的功能可以直接写一个 npm run script,复杂的逻辑也可以指定执行一个 bash 脚本。
  • after_success:这里是script部分跑成功以后才会执行的命令,这里的命令成功与失败不会影响整个 Travis 任务。
  • env:这个字段用来定义环境变量,一些需要加密的信息也可以放在这里。

当然除此之外,Travis 还支持很多的配置,可以查看它的文档来认识下 build 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跑单元测试并上传覆盖率报告

跑测试是自动化部署的第一步,如果单元测试都跑不过的话也不用 build 项目了。跑单元测试的方法不用多说,配好了 karma 以后,运行一个npm test就好。这里简单讲讲其中的两个问题:

  1. 识别 Travis 的环境。
  2. 生成覆盖率报告并上传。

识别 Travis 的环境

为什么需要专门识别 Travis 的环境呢?由于测试是在 Travis 的云主机上跑的,本地跑测试一般都是直接启一个 Chrome 浏览器,但 Travis 上显然没有 Chrome 浏览器(据说有 Firefox),所以我们需要 headless 的浏览器 PhantomJS 来跑测试。虽然 Travis 自己有环境变量可以帮助我们得知脚本是否运行在 Travis 上,但我推荐的方法还是直接给 npm script 传参数比较好,这样方便以后我们移植到其它 CI 平台。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运行npm test则用 Chrome 来跑,运行npm test -- --ci则用 PhantomJS 来跑。注意这里中间的--,根据官方文档的解释,npm 需要这个标记来获知 npm 自己的 options 已经结束,npm 会把中间的--之后的部分都传给你自己的脚本。我们的npm test在 package.json 中是这样配置的:karma start ./karma.config.js,所以我们需要在 karma.config.js 中处理传入的--ci参数。不要看 karma.config.js 只是一个配置文件,其实里面可以随便放任何的 nodejs 逻辑,只要保证这个文件最后 export 出一个函数即可:moudule.exports = (config) => {config.set({...})}。说到处理参数,nodejs 中有非常好用的工具:yargs,它支持多种处理命令行参数的方式,使用非常简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onst args = require("yargs").argv;
const browser = args.watch || args.ci ? "PhantomJS" : "Chrome";
const files =
browser === "PhantomJS"
? ["node_modules/babel-core/browser-polyfill.js", unitTestEntry]
: [unitTestEntry];
module.exports = config => {
config.set({
files,
browsers: [browser]
// ....
});
};

可以看到,只要将这个包 require 进来,处理参数起来真是得心应手。第 2 行中我们指定如果带有--watch--ci参数,则使用 Chrome 浏览器(这里的 watch 模式用于:在开发时代码一更新就自动跑测试,由于需要频繁跑测试,用 PhantomJS 的话跑的更快一些)。另外,我们采用了 ES6,那么在使用 PhantomJS 的时候就需要额外包含 Babel 的 polyfill(第 4 行)。

生成报告并上传

生成覆盖率测试报告自然是要用 karma-coverage 了,只需要在 karma 的配置中配置coverageReproter即可。

1
2
3
4
5
6
7
8
reporters: ['mocha', 'coverage'],
coverageReporter: {
dir: 'source/test/unit/results/coverage',
reporters: [
{type: 'lcov', subdir: '.'},
{type: 'text-summary'}
]
},

上面的 lcov 就用来生成覆盖率报告,运行npm test以后,就会在指定的路径(dir 配置)里生成覆盖率报告:以网页的形式展示所有文件的覆盖率。如下图:

图3

这里要重点说的是上传这个报告,一方面需要将这个报告也部署到 Github Pages 上方便查看,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报告上传到“特殊”的网站。前者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讲,这里主要说这个“特殊”的网站:CodeCov。看名字就知道它是一个专门服务于代码覆盖率的工具,将报告上传后不仅可以在上面方便的查看,关键是可以得到下面这个东西:

Codecov

哈哈,把它放在项目的 readme 里是不是特别有范(对类似的 badge 服务感兴趣的可以戳Shields,里面有各种各样包罗万象的 badge)。上传也是非常的简单,首先安装 CodeCov 提供的node 工具,然后一条 npm script 搞定:"codecov": "cat ./source/test/unit/results/coverage/lcov.info | codecov",。这样在.travis.yml就可以直接调用npm run codecov来上传报告啦。

部署到 Github Pages

Travis 自身支持很多deploy 的服务,但由于我的项目是一个纯前端的项目,并不需要后台,所以我选择直接把它部署到 Github Pages 上。Github Pages 其实就相当于一个静态的 server,其部署流程其实就是把 build 后的页面 push 到项目的gh-pages分支下即可。要上传我们也要搞定两个问题:

  1. 项目中的路由使用 HTML5 模式,需配合 webpack-dev-server 的historyApiFallback 配置,而 Github Pages 上是纯静态 server,我们需要使用/#这种路由模式。
  2. git push到 Github 是需要权限的,你不可能把自己的私钥上传到 Travis 上去。

build 前更改代码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在 Travis 开始 build 之前,我们需要更改代码里的this.$locationProvider.html5Mode(true);这一句,将 true 改为 false 即可。那怎么优雅的做这个更改呢?答案是使用 git 的 patch 功能!我们可以先在本地做这个更改,然后运行git diff > gh-pages-patch.diff这样,就会得到这样内容的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iff --git a/source/app/components/_common/services/router-helper.provider.js b/source/app/components/_common/services/router-helper.provider.js
index 426cf72..5319d32 100644
--- a/source/app/components/_common/services/router-helper.provider.js
+++ b/source/app/components/_common/services/router-helper.provider.js
@@ -101,7 +101,7 @@ class RouterHelperProvider {
mainTitle: '',
resolveAlways: {}
};
- this.$locationProvider.html5Mode(true);
+ this.$locationProvider.html5Mode(false);
}

其实就是将 diff 的内容保存到一个文件,然后这个 patch 文件我们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将它应用回去。在 Travis 上 build 之前,我们可以直接运行git apply ./gh-pages-patch.diff,这样这行代码的变动就可以应用到 Travis 拿到的代码上,然后再开始 build 就可以保证得到的最终网页是正确的了。

Github 的权限问题

关于 Github 的权限问题,其实除了使用私钥外,Github 也是允许使用 Access Token 来 push 代码的,我们就是需要利用这一点来将 build 后的代码 push 回 gh-pages 分支。首先访问 Github 设置里的Personal access tokens,选择“Generate new token”来生成新的 token,给 token 起一个名字然后只选择 repo 权限即可,添加成功后会看到类似下面的页面:

图1

这里必须将 token 保存到你本地,因为 token 只会显示一次,一旦你离开这个页面,再也看不到这个 token 了。有了这个 token,我们就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来 push 代码了:

1
git push "https://[email protected]/PinkyJie/angular1-webpack-starter.git" master:gh-pages

其中的 xxx 就是你的 token,而后面是 Github 项目的地址。当然,因为.travis.yml文件是公开的,我们不可能就直接把这个 token 明文写在里面,别人有了 token 就相当于有了你 Github 所有 Repo 的 push 权限(这也是为什么 token 在生成后只显示一次)。贴心的 Travis 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它提供对“键值对”进行加密的功能。首先我们需要安装 Travis 提供的加密工具:gem install travis,然后在你的项目目录下(其他目录需要手动指定-r owner/project)运行travis encrypt GITHUB_TOKEN=xxx就会得到类似secure: "..."的输出,将这段输出放在.travis.yml中的环境变量块下面即可:

1
2
3
4
env:
global:
- GitHub_REF: github.com/PinkyJie/angular1-webpack-starter.git
- secure: "..."

注意,这里的加密是把 key 和 value 都加密了,.travis.yml里允许出现多个 secure 的定义,它们都将作为环境变量供你的脚本调用,在脚本中可以使用${GitHub_TOKEN}${GitHub_REF}引用上面定义的变量。最后我们还可以给 Travis 的 push 提供一个假的身份,这样在 Github 上我们一看到某个 commit 就知道这是 Travis 里 push 上来的,最终的脚本如下:

1
2
3
4
5
6
7
cd build
git init
git config user.name "Travis CI"
git config user.email "[email protected]"
git add .
git commit -m "Deploy at `date +"%Y-%m-%d %H:%M"`"
git push --force --quiet "https://${GitHub_TOKEN}@${GitHub_REF}" master:gh-pages > /dev/null 2>&1

可以看到第 3-4 行,我们给 Travis 配了一个名字和假的 Email,第 6 行我们给 commit 配了一个包含时间戳的 message,这样就很容易从 Github 上知道这次部署发生在几点了。

除了上传 build 后的代码,我们还可以将前面提到的单元测试覆盖率报告也上传到 Github Pages 上去,只需要在 build 完成后将生成的 coverage 目录复制到 build 目录即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 Github Pages 有一个设置就是:下划线_开头的文件夹名在 web 上无法访问。如果你的代码结构中有下划线命名的文件夹,则单元测试报告里也会有同名的文件夹,我们可以将其重命名:

1
2
mv ./build/coverage/app/components/_common ./build/coverage/app/components/common
sed -i 's/href=\"app\/components\/_common/href=\"app\/components\/common/g' ./build/coverage/index.html

这里先对文件夹进行重命名,再对文件内容里涉及到的相应超链接进行更新。

用 Sauce Labs 跑 E2E 测试

部署好了自然是要在部署的站点上来一个 E2E 测试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 E2E 测试放在after_success这个阶段,因为需要等script阶段的部署完成才可以。前端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所以我们当然希望 E2E 测试能够覆盖越多的浏览器越好,比如 IE、Chrome、Safari,甚至 iOS 和 Android 上的浏览器。这个时候就需要Sauce Labs出场了,它就相当于一个云端的浏览器仓库,包含各种设备各种系统上的不同浏览器,可以通过配置文件让你的测试跑在它上面。这么好的服务自然不是免费的,好消息是:对于开源项目,它是完全免费的,虽然只允许同时运行 5 个浏览器实例,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protractor 的配置文件本身就是支持 Sauce Labs 的,只需要在配置文件中添加sauceUsersauceKey即可,分别是你注册 Sauce Labs 时的用户名以及自动生成的 Access Key。跟 karma 的配置文件类似,我们也需要在 protractor 的配置文件中处理传入参数。看下面这个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if (args.ci) {
// run by sauce lab
config.baseUrl = "http://pinkyjie.com/angular1-webpack-starter/#";
config.sauceUser = "xxx";
config.sauceKey = "xxx";
config.multiCapabilities = [
{
name: `Chrome (build-${args.buildId})`,
build: `${args.buildId}`,
browserName: "chrome",
platform: "Windows 7"
},
{
name: `Safari (build-${args.buildId})`,
build: `${args.buildId}`,
browserName: "safari",
platform: "OS X 10.11"
},
{
name: `IE (build-${args.buildId})`,
build: `${args.buildId}`,
browserName: "internet explorer",
platform: "Windows 7",
version: "11.0"
},
{
name: `iOS (build-${args.buildId})`,
build: `${args.buildId}`,
browserName: "Safari",
appiumVersion: "1.4.16",
deviceName: "iPhone 5s",
deviceOrientation: "portrait",
platformVersion: "9.1",
platformName: "iOS"
},
{
name: `Android (build-${args.buildId})`,
build: `${args.buildId}`,
browserName: "Browser",
appiumVersion: "1.4.16",
deviceName: "Android Emulator",
deviceOrientation: "portrait",
platformVersion: "4.4",
platformName: "Android"
}
];
} else {
// local run
config.baseUrl = "http://localhost:8080";
config.multiCapabilities = [
{
browserName: "chrome"
},
{
browserName: "chrome",
chromeOptions: {
args: ["--window-size=375,627"]
}
}
];
}

在配置文件中,我们判断如果传入了--ci则添加sauceUsersauceKey,否则就不加。另外,有 ci 的时候我们需要传入不同的baseUrl,没 ci 则认为是在本地跑测试。两者都使用了multiCapabilities,ci 上跑的时候指定了我们要测试的 5 个浏览器,本地则是开了两个 Chrome,一个全屏一个模拟手机分辨率来测试。我们重点来看看使用 Sauce Labs 时的 5 个浏览器配置,它们分别是 Chrome、Safari、IE、Android 浏览器,和 iOS 上的 Safari(Android 和 iOS 的测试使用了Appium),当然 Sauce Labs 还支持很多的浏览器,可以通过其文档来生成指定浏览器的配置。上面的例子中除了浏览器的系统、名字和版本外,我们还指定了namebuild,这也是 Sauce Labs 特有的配置,这两个配置可以让 Sauce Labs 更好的显示和组织属于同一个 build 的测试,如下图:

图2

属于同一个 build 的所有 E2E 测试被组织到了一起。这里传入的 buildId 则是 Travis 每次 build 自动生成的 ID,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变量获取:npm run e2e -- --ci --build-id=$TRAVIS_BUILD_NUMBER

本地的站点也能测

有这样一种场景,如果你的网站架在本地的话(比如 localhost),外网是无法访问的,这样在 Sauce Labs 上的云主机也就无法访问你的网站,自然也无法跑测试的。为了解决这个需求,Sauce Labs 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功能:Sauce Connect。它会在本地开启一个 tunnel,用来接收 protractor 的命令,然后传给 Sauce Labs 云主机上的浏览器。幸运的是 Travis 也支持这个功能,只需要在.travis.yml中添加指定的配置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addons:
sauce_connect:
username: "xxx"
access_key: "xxx"
apt:
sources:
- ubuntu-toolchain-r-test
packages:
- gcc-4.8
- g++-4.8

然后在 protractor 的配置文件中,给每个浏览器的配置添加'tunnel-identifier': args.jobId即可,而这个 jobId 也是 Travis 每次 build 自动生成的,也可以通过环境变量获取:npm run e2e -- --ci --build-id=$TRAVIS_BUILD_NUMBER --job-id=$TRAVIS_JOB_NUMBER。这样,你就可以在 Travis 的机器上启一个本地的网站,然后通过 Sauce Connect 来测试它了。

Timeout 的问题

这是我自己碰到的一个问题,E2E 测试在本地跑的好好的,但放在 Sauce Labs 上总是提示超时。protractor 的文档专门有一个章节来讲超时的问题。简单的说,如果出现超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增加 jasmine 的默认超时时间,即在 protractor 的配置中加入:

1
2
3
jasmineNodeOpts: {
defaultTimeoutInterval: 600 * 1000; // 毫秒
}

另一方面,Sauce Labs 也有 3 个参数来控制超时,可以在 protractor 的配置文件中给每个浏览器的配置中加入:

1
2
3
4
// 秒
maxDuration: 3600,
commandTimeout: 600,
idleTimeout: 1000

就我个人的经验,目前项目的 E2E 测试在本地跑完全没问题,在 Sauce Labs 上仍然会报错,目前仍在研究中(issue 9

最后,完整的实现可以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