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理解Backbone中Events的实现(一)

上一篇分析了下Backbone中extend的实现,这篇就学学Backbone中的Events。

Backbone.Events其实就是一个plain的object,里面定义了如onofftrigger等方法,设计它的原因就是方便Events中定义的方法混合进其他任意的object里,为任意object提供绑定、解绑和触发自定义事件的功能,比如带注释的源码里提供的小例子:

1
2
3
4
var object = {};
_.extend(object, Backbone.Events);
object.on('expand', function(){ alert('expanded'); });
object.trigger('expand');

通过UnderscoreJS的extend函数使object拥有了on和trigger方法,绑定和触发了一个叫做expand的自定义事件。

事件的基本要素

根据Backbone的文档Backbone.Events拥有 onofftriggeroncelistenTostopListeninglistenToOnce 这7个方法。一个事件,简单来说,最基本的就是三个要素,事件的名称(name),回调函数(callback)和上下文(context,即回调里的this指向谁),这三个要素唯一标识一个事件。一个事件可以被绑定(监听)、解绑和触发。一个对象可以监听自己的事件,也可以监听其他对象的事件。基于这些,上面7个方法可以简单分分类,用来触发事件的是trigger,剩下的ononce用来监听自己的事件,对应的off用来解绑,listenTolistenToOnce用来监听其他对象的事件,stopListening用来解绑。Backbone里如何实现事件和回调函数的绑定呢?其实每个对象上有一个叫做_events的变量,它是一个key-value对,其中的key就是事件名称,value是一个对象数组,其中每个对象包含绑定在该事件上的一对callback和context。绑定自己的事件就是将callback加入到自己的_events变量中以事件名称为key的数组中,而绑定其他对象的事件就是将callback加入到其他对象的_events变量中以事件名称为key的数组中,解绑就是将对应的callback删除。明白了基本原理,下面就具体来分析这7个方法的实现吧。

on的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var Events = Backbone.Events = {
on: function(name, callback, context) {
if (!eventsApi(this, 'on', name, [callback, context]) || !callback) return this;
this._events || (this._events = {});
var events = this._events[name] || (this._events[name] = []);
events.push({callback: callback, context: context, ctx: context || this});
return this;
},
// ....
}

第1行就不用说了,将Backbone.Events同时赋值给变量Events的作用我猜是比较短,方便后面进行引用。。。函数on的作用就是绑定自己的事件,3个参数就是刚才提到的事件的三要素。第3行函数的第一步就是对传入的参数进行一个判断,若eventsApi调用返回false或没有提供callback,就不进行下面的绑定了。后面的条件很容易理解,那么也可以推测前面的这个eventsApi也是检查输入参数的,但这名字起得有点匪夷所思啊!在看它的代码之前,老问题又来了,这第3行的this又代表什么呢?可能第一感觉就是this这里属于“函数调用”,指向Backbone.Events,但其实真正调用on函数的并不是Backbone.Events,这个Events是需要Mix到其他对象里去的,类似第一段代码里的object,所以这里this指的是事件的监听者。搞清楚了this下面就来看看函数eventsApi的实现代码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var eventSplitter = /\s+/;
var eventsApi = function(obj, action, name, rest) {
if (!name) return true;
if (typeof name === 'object') {
for (var key in name) {
obj[action].apply(obj, [key, name[key]].concat(rest));
}
return false;
}
if (eventSplitter.test(name)) {
var names = name.split(eventSplitter);
for (var i = 0, l = names.length; i < l; i++) {
obj[action].apply(obj, [names[i]].concat(rest));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先看看传进来的四个参数:this, 'on', name, [callback, context],第一个刚才说过的事件监听者,第二个函数名称,第三个是事件名称,后面是剩下的回调函数和上下文组成的数组。第3行首先判断如果没有事件名称则返回true,也就是说事件名称传nullundefined也是“合法”的,又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方,我试着绑定一个名称为null的事件,然后用’trigger’触发了它,发现真的可行啊!!!不能理解!下面的两个if分别应对两种情况,一种是name为key-value对,key为事件名称,value为callback,如{event1: callback1, event2: callback2}。另一种是name为以空格分隔的事件名称组,如event1 event2,变量eventSplitter就是用来测试空格的正则表达式。如果事件名称只是一个单纯的字符串,那第17行直接返回true。这两种事件名称的方式都是被Backbone所支持的,不管哪种情况都是将参数转化为符合on函数定义的那样:名称,回调,上下文。通过obj[action].apply来调用on,on里面又会递归调用eventsApi,直至参数合法为止,也就是将name分解为一个不含空格的简单字符串。如果经过for循环里oneventsApi不停递归,始终也没法让eventsApi直接返回true,那么for循环出来后返回false(第8行和15行),表明name参数不合法,则前面的on会直接返回,不再进行绑定。

继续回到on函数,第4行用“短路”的风格定义了前面提到的_events变量,其实我更喜欢的写法是this._events = this._events || {};,感觉这样更流行一些,更通俗的写法就是if (!this._events) this._events = {};。有了_events对象,下面第5行又是“短路”,Backbone很喜欢这种风格,后面还会看到很多。这次“短路”判断如果_events里还没有以事件名称name为key的value,说明还没有callback绑定到这个事件上,就将其置为空数组。前面讲原理的时候说过,事件的绑定内部都是通过这个数组实现的。下面第6行就将callback、context和ctx加入这个数组,完成绑定。这第3个参数ctx: context || this其实才是真正的context,可以发现后面真正触发事件的时候调用的也是这第3个参数。为什么呢?我认为是防止调用on的时候不传context,不传context的情况下一般是希望回调里的上下文是监听者本身,这里的ctx通过“短路”实现了这一点。最后一行将监听者this本身返回。

once的实现

once也是绑定事件,不同的是它保证绑定的回调函数只会被调用一次,后面再触发事件的时候就不再调用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once: function(name, callback, context) {
if (!eventsApi(this, 'once', name, [callback, context]) || !callback) return this;
var self = this;
var once = _.once(function() {
self.off(name, once);
callback.apply(this, arguments);
});
once._callback = callback;
return this.on(name, once, context);
}

同样传入事件的3要素作为入口参数,同样第一步进行判断,不合法则立即返回。第3行将this赋值给self,这又是一个Backbone里很常见的写法,将this保留,以便在一些回调函数里引用,如这里的第5行。第4-7行是保障callback只被调用一次的关键,这里借助Underscore库的once函数。将一个匿名函数传给_.once进行包装,将包装后的结果赋值给变量once,这个经过包装的函数保证只被执行一次。后面第8行将将原始的callback放进once._callback保存以备后续使用,第9行将包装后的once作为新的回调来调用on,这就保证了这个回调将只被执行一次。这整个过程中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匿名函数干了什么?第5行将包装后的once调用off解绑,这里的self就是外面的this,事件的监听者。然后第6行执行原始的callback。这里的arguments就是这个匿名函数被调用时传进来的参数,也就是触发事件调用回调(即此处的变量once)时传入的参数,这个好理解。那这里的this又代表什么呢,按照道理,this应该是callback的上下文才对,好像一下子又看不出来。慢慢来分析,this是在匿名函数里,要分析它就要看这个匿名函数具体是如何被执行的,而匿名函数又是作为参数传进_.once里面的,那先来看看Underscore里once的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_.once = function(func) {
var ran = false, memo;
return function() {
if (ran) return memo;
ran = true;
memo = func.apply(this, arguments);
func = null;
return memo;
};
};

Underscore中这个once的作用是保证传进来的函数func只被执行一次,它的实现很像python里的装饰器。它定义了两个私有变量ranmemo,返回一个闭包,这两个变量只有在闭包里才能访问到。这个返回的闭包就是包装后的函数,首次执行ran为false,然后置ran为true,函数返回值给memo,再次执行时由于ran已为true就直接返回memo。也就是说,包装后的函数只执行一次,后面再执行的时候直接返回上次的结果(貌似跟想的不太一样。。。)。这里的这个func就是前面提到的匿名函数,返回的闭包就是刚才包装后的变量once。这里func.apply(this, arguments)通过apply将变量this变成匿名函数func中的上下文,也就是说这里的this就是前面callback.apply(this, arguments)中的this。那这个this指什么呢?这个this存在于返回的闭包(即前面的变量once)中,once是在事件触发时被调用的回调函数,那么显然,这里的this就是回调函数的上下文,这个上下文要么就是传进来的变量context,要么就是事件的监听者本身。

前面的分析搞的晕头转向,我也越写越迷了,那么就让实践去证明吧。打开一个同时引入Backbone和Underscore的网页,你可以自己写,懒人自然用现成的,比如TodoMVC的演示页面。利用Chrome的Devtools(右键审查元素),打开source标签页,找到backbone.jscallback.apply(this, arguments);(第97行)打上断点,找到underscore.jsmemo = func.apply(this, arguments);(第683行)打上断点。然后打开console标签,输入如下代码:

1
2
3
4
5
a = _.extend({id: 1}, Backbone.Events); // 时间监听者
b = function() {console.log(this.id);}; // 回调函数
c = {id: 2}; // 自定义对象,作为回调函数的上下文
a.once('test', b, c); // 自定义test事件,绑定回调和上下文
a.trigger('test', 'arg1', 'arg2', 'arg3'); // 触发自定义事件,传3个参数

一句一句执行,最后一句trigger执行的时候会看到断点先是断在了underscore.js里,然后继续执行又断在了backbone.js里,下面两张图分别是程序执行到两个断点处时,this和’arguments’变量的实际值,可以验证刚才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

如果想验证once是否真的让回调只执行一次,可以再次触发事件,发现没有进断点,证明绑定确实只生效一次。

未完待续

发现有点罗嗦了,越说越多。。。剩下的几个函数下回再分解。。。